基础型课程校本化

全面执行市教委规定的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课程与课时。为确保学生在基础型课程各学科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能力上达到以及超越学业发展的基本水平, 我们努力探索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思维品质与探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各备课组根据学科特点,班级学生学习实际,利用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的时间, 分工合作,通过重组、补充、取舍、替换、拓展和调整等策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更加符合教学实际状况,也更符合学校培养目标。 如数学学科:把教材内容“校本化”,把教材的要求“层次化”,把教材的教学“特色化”,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或改编教材的例题,或替换教材的例题,或适当调整教材编排的次序, 对知识进行系统化教学,以学定教,拓宽课程资源,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艺术学科,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以“地域人文”为中心, “弘扬民族文化”为主导,以“艺术欣赏”、“实践体验”、“自我展示”、“微课平台”、“校园艺术秀”等为教材板块,开发校本教材《走进江南艺术》,实现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另外坚持教学过程的校本化策略。

学校要求各学科课程结合本学科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努力达成教学过程中的“环境、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均衡性:数学强化学生的兴趣、 自主探究及高阶思维,语文强化教师的文学和文化素养与底蕴,英语强化环境与情景教学,理化学科则应加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思想品德学科内容与时政热点、心理学科、 社会学科的整合,科学学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技前沿知识与学科内容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再有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的研究, 不断优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动力积极研究启发式教学、小组教学、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等教学方式,切实实现减负增效。

学校要求各学科能合理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比如允许部分学科将学习延伸到课堂外,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小实验和探究。 再比如一些文科诸如语文、历史、地理、科学等可以利用学科探究和课外活动以及参观的形式延伸课堂的空间和时间,参观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鲁迅故居、多伦路文化街等。

 
人文阅读

我校初中部在语文教学方面一直注重学生人文底蕴的积累,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以大语文观为指导,开拓教学领域,开发教学资源,通过名著进课堂、人文报告讲座、文学专题教学展示、古诗文鉴赏等系列活动推进语文课程教学,努力做到“课堂要爱,课堂要活,课堂要大”。为了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为学生积淀深厚的人文底蕴,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我们把六到八年级的“人文阅读课”写入课表,到专门的语文电子阅览室进行阅读体验。阅览室引进了许多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书籍,同时孩子们也把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带来分享,并在扉页上给借阅者写以赠言,借阅者也通过在书卡上留言的形式与之互动。这种基于阅读的共同体验,使学生对于好书有了一种与日俱增的亲切感。我们认为:让孩子热爱阅读,就是让孩子学会热爱生活,就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明亮温暖的底色。

学生心声:静静地进入阅览室,静静地坐下,静静地拿起书,静静地品味书中的内容,咀嚼着书的文字。在这飘荡着淡淡书香的阅览室里,紧张地品味着书中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我像一块贪婪的海绵吮吸着书中甘甜的乳汁。

base
 
SSP报刊

我校初中英语教研组使用的校本课程-Shanghai Students’ Post英语报刊除了有日常的学生自主泛读之外,每周还有一节报纸精讲课。老师精心挑选报纸上的文章进行精读和泛读的指导,让学生与时俱进,及时获知第一手的英语时事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明星等。同时教授阅读技巧和策略,教会学生使用工具,合作学习,来获取关键信息,让学生爱上英语阅读。该课程不仅拓展了学生的信息输入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技巧上效果尤为显著。

base
 
江南艺术

我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源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和国家教委对学生艺术综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双语校本教材《视觉与听觉的艺术》特点在于改变了传统音乐美术单一课程的设计理念,走向“艺术综合课程”这一教材改革的大方向。

教材撰写的理念是把视觉与听觉艺术融合在一起,带给学生综合的艺术体验。单元主题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导,以“地域人文”为主题线索,设计了“作品欣赏”、“实践体验”、“自我展示”、“拓展欣赏”、“校园艺术秀”等教材板块。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也把IPAD进行资源搜索、Garage Band随身乐队的实践体验、绘声绘影视频制作、网络二维码扫一扫等引入教材设计中。

该教材已经完成了第一个单元《走进江南艺术》的撰写、修改、实践、修订和出版,并在我校初中七年级第一学期音乐、美术基础课程上进行推广。